#努力

想成功「努力V.S選擇」哪個更重要?珍妮游列「3關鍵」選對才有用

想成功「努力V.S選擇」哪個更重要?珍妮游列「3關鍵」選對才有用#努力

你知道比努力更重要的是什麼嗎?我們都知道成功路上一定要有「努力」的加持,但是有時候不管多麼努力還是不會有結果;雖然努力固然重要,但在行動之前要先做對「選擇」。《優活健康網》特摘人氣作家珍妮游所撰此文,分享「人生重要3選擇」幫助讀者在追求成功的路上可以擁有明確指標。

想成功「努力V.S毅力」哪個比較重要?心理學家揭「真相」竟是⋯

想成功「努力V.S毅力」哪個比較重要?心理學家揭「真相」竟是⋯#努力

想要成功就一定要「努力」,然而成功的路上必定有阻礙,其中「毅力」幫助我們在順境、逆境都能堅持下去;那麼努力和毅力,哪個比較重要呢?事實上,許多心理學研究都有探討努力與毅力的關係,研究顯示兩者是相互關聯且相互促進的,對於個人的成就和成功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除了當一個努力的人,也要當一個有毅力的人。

專家揭殘酷事實:就是因為你太過努力,夢想才離你更遠

專家揭殘酷事實:就是因為你太過努力,夢想才離你更遠#努力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現代生活的複雜度讓人們慣於將事情分成2類:一類是「困難而重要」,另一類是「簡單而瑣碎」。我們很容易反射性地放棄重要但沉重的工作,去做那些簡單但沒有意義的工作,卻誤以為過勞就是勤勞。其實我們還有第3種選擇:把重要但困難的工作變得簡單。以下是《努力,但不費力》一書摘文:不是每件事都得這麼累讓我來說說派屈克.麥金尼斯(Patrick McGinnis)的故事。該做的事他全做足了,人生勝利組的條件全部達標: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畢業,哈佛商學院深造,進入頂尖金融與保險公司擔任要職。他每天超時工作,每週工時長達80小時,即使假日和休假也在忙工作的事。老闆還沒走,他絕不會先下班,有時候你會覺得他從來沒離開過辦公室。他頻繁出差,已成為達美航空最高等級的飛行常客,級數高得連名稱都沒有。他在正職以外,又橫跨三大洲兼任四家公司的董事。有一次,他抱病開董事會,會議上去洗手間吐了3次,回到會議室的時候,同事說他臉色慘白,但他還是硬撐下去。他從小就被教導,一生之計在於勤,這種想法來自新英格蘭人的傳統觀念:從工作倫理就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品格。而一向表現超前的他,把這個觀念發揮到極致,他不只認為不眠不休地工作會使人成功,他以為這種表現本身就代表成功───不需要加班到很晚的人,其職務肯定無足輕重。他以為那些沒日沒夜工作的日子到頭來會有回報。直到某天,他一覺醒來,發現公司破產了。那年是2008年,他任職的公司是美國國際集團(AIG)。他手上的股票跌了97%。那些在辦公室裡熬的夜,那些飛往歐洲、南美和中國的紅眼航班,那些錯過的生日和慶祝聚會,竟全是徒勞。金融海嘯爆發後的幾個月裡,麥金尼斯完全沒辦法下床,夜裡開始盜汗,視力變得模糊不清,內心也如墮五里霧中。那幾個月,他始終看不清周遭的事物,跌跌撞撞,迷失了方向。他因為壓力太大而病倒了,醫生幫他做了一些檢查。他感覺自己就像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筆下《動物農莊》(Animal Farm)裡那頭下場悲慘的馱馬「拳擊手」,拳擊手是農莊裡最賣力的動物,不管碰到什麼難題、遭遇什麼挫折,牠的回應一概是「我會更努力」,結果就一直努力到過勞倒下,然後被送進屠馬場。麥金尼斯說:「我解決所有問題的方式,就是花更多時間、再努力一點。」但突然之間,他發現,「再努力一點的邊際報酬竟然是負的。」他辭去AIG的全職工作,但以顧問身分繼續留在公司。他不再一星期工作80小時,而是每天5點下班,週末假日也不再發電子郵件。他不再把睡覺當成必要之惡,並開始散步、慢跑和注意飲食。他瘦了11公斤,開始懂得享受生活,甚至重新愛上工作。差不多在這時候,他受朋友啟發,開始投資新創公司。投入的錢不多,這裡一點、那裡一點,卻因此開啟了他這方面的興趣。他投資了幾家公司,投資組合的報酬率達到25倍。即使碰到經濟不景氣,他也不擔心自己的財務狀況,因為他不再只有單一的收入來源。經此一役,他學到了教訓:當你已經沒辦法再多努力一點,就是時候另覓出路了。努力但不費力的方法生活有起有落,每件事都有一定的節奏,努力進取有時,調養生息有時。然而現代人常常是無休無止地努力再努力,沒有節奏,只有消耗。我們生活在一個遍地機會的時代,但現代生活有時就像在高海拔地區健行,讓人腦袋如有一團迷霧,腳下也虛浮不定,稀薄的空氣使人每前進一步都感到分外吃力。也許是對未來有揮之不去的恐懼和不安,也許是孤單寂寞覺得冷,也許是財務壓力或經濟困難,也許是日復一日被各式各樣的責任和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來。不論是哪一種情況,總之我們常常事倍功半。人生好難,太艱難了。有各式各樣的難,從複雜到沉重,從悲哀到疲憊。承受各種失望很難,有各種帳單要繳很難,感情不睦很難,養育小孩很難,痛失所愛很難。人生還有那麼一些時期,連每天過日子都很難。面對人生的重大難關,感到難以承受、身心俱疲,是正常的;面對日常生活中的煩心瑣事,感到難以承受、身心俱疲,同樣很正常。每個人都有這種時候,而且似乎愈來愈多人有這種感受,這種感受也愈來愈頻繁出現。奇怪的是,面對這種過勞倦怠感,有些人的反應竟是誓言更努力、加更多的班。我們的文化也是幫凶,把過勞吹捧成自我價值和成就的體現,背後隱含的訊息就是:你只要不是一直處於疲勞狀態,就是做得還不夠,只有流血流汗、把自己榨乾的人才會成功,不斷擠出更多東西不知何時成了大家的目標。別把過勞倦怠當成榮譽勳章付出努力確實可以換來更好的成果,但這個等式到了某個臨界點就會開始失效,畢竟我們可以付出的時間和精力就這麼多。隨著精力消耗得愈來愈多,努力的回報愈來愈少,變成惡性循環,直到我們筋疲力竭、倦怠不已,卻還是達不到想要的成果。你應該能懂這種感覺,也許此刻你正承受著這種煎熬。你一定能體會那種全心投入工作,但已累得快倒下的感覺。你已經卯足全力,卻還是自覺做得不夠。重要的事情多到怎麼也處理不完,想付出更多卻再也擠不出時間。好些重要任務確實取得了進展,但你已經累得無法從中感受到任何喜悅。對於像你這樣盡心盡力的人,我要說:其實還有另一種做事方法。不是每件事都得這麼累。在往上爬的過程中,不見得就要長期忍受疲勞。想貢獻一己之力,不是非得賠上自己的身心健康不可。當手上重要的事已經超出你所能負荷,你可以選擇割捨,或是找輕鬆的方法來做,用對的方法來做對的事。(本文摘自/努力,但不費力:只做最重要的事,其實沒有你想的那麼難/天下文化)

別說努力無用!好好想想你做過什麼

別說努力無用!好好想想你做過什麼#努力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經常聽到老一輩們感慨,現在的年輕人什麼都不會,只會玩手機和電腦,把這些時間當成生活的全部。大過年的,問他們春聯怎麼寫,大部分人都說去網購;問起餃子怎麼包,就說用包餃子神器,還可以去買手工水餃。就連10歲的小孩子,都在飯桌上玩起了電子遊戲,媽媽在左邊替他夾菜,爺爺在右面幫他擦嘴。我不禁暗嘆,隨著科技越來越發達、生活越來越智慧,人卻越來越懶惰了。很久不動筆,心會漸生苔蘚;太久不用腦,也會變得鏽跡斑斑。我們這一代不管是傳統的文化,還是匠心精神,都丟失甚多。我也不例外,家裡每年的醃菜、醬菜我不會做,晒的乾貨如臘腸等,我也不會做;逢年過節的習俗記不住,像冬至養生吃湯圓、八寶粥,頭伏吃雞(按:夏至後第三個庚日起,每十日為一伏,分別為初伏、中伏、末伏,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其中初伏又稱頭伏,吃雞是因為炎熱易出汗的天氣裡,體能消耗較快,故要多補充營養),三月三吃地菜煮蛋(按:中國江南一帶俗話,指三月三日前後一週都可享用這道料理以祛風溼、清火;地菜即薺菜,營養含量高),七月十五前要替逝去的親人燒點財物,好好祭拜……這些事都需要老一輩提醒。我們的生活裡,大概缺失了很多這樣的傳統。我們的生活被工作、外賣、手機等占滿,這既是便利也是人情寡淡的體現,是快捷不費腦也是懶惰不自知的生活方式。當一個人太懶了,身體就會變得笨重;當一個人太愛幫自己找藉口,就會失去很多原該擁有的機會。逃避、懶散、揮霍青春、滿口謊言……這些本來應該從我們的生活裡剔除的負能量,卻占用了我們大部分的時間。有的人明知該獨立,可二十幾歲還要靠父母養;有的人頻繁換工作,總是挑三揀四、成天抱怨,可生活哪會處處如意;有的人因為情感破裂就一蹶不振,直到回過頭才發現生活還是那樣,只是自己沒有長大;有的人愛幻想,畢業頭一、兩年躊躇滿志,可時間一久就原地踏步;還有的人明知要改變,卻始終無動於衷,一拖再拖,最後只剩悔恨。在你抱怨生活的時候,其實生活也在抱怨你。你看你夢魂顛倒的作息時間,看你三餐不繼後脆弱的軀殼,看你消磨著最美好的時光卻一無所獲,看你感慨別人家庭好、學校好那憤世嫉俗的眼神──一年又一年,你荒廢了夏天,虛度了秋天,浪費了冬天,又迎來一個蒼老的春天。沒有什麼時光比二十幾歲來得更好了。臨床心理學家梅格.潔伊(Meg Jay)在TED演講《20歲的人生不能等到30歲才開始》(Why 30 is not the new 20)時說:「年輕人,不要為你究竟是誰而煩惱,你要開始思考你可以是誰,並去賺那些說明你是誰的資本。」社會中許多機會都從建立關係開始,不要把自己封鎖在小圈子裡,要走出去。記住,你可以選擇自己的家庭,就算30歲結婚,現在選擇和什麼樣的人交往也至關重要。如果你正在胡亂對待生活,假以時日生活也會全部奉還。二十來歲隨便挑個工作,在25歲時後悔莫及;二十來歲隨便找個對象相處,終於在往後的時光裡,彼此之間的感情變得拙劣……是不是想想都覺得可怕?所幸年輕的好處,恰恰是有時間改變和創造。《阿甘正傳》(Forrest Gump)裡寫道:「我不覺得人的心智成熟是越來越寬容包涵,什麼都可以接受;相反的,我覺得那應該是一個逐漸剔除的過程,知道什麼重要、什麼不重要,而後做一個純簡的人。」明白自己的心,活在當下,接著找回漸失的傳統,不斷的修正和改變,而後做一個簡單明快的人,或許才是一個年輕人該認真思考的事。好吃懶做的人是沒有好下場的,恰如《笑傲江湖》裡說的:「各有因緣莫羨人。」我希望你會思考,不是只看到別人的好,要去想為什麼別人能成功。別看完文章就拋在腦後,別寫滿計畫卻不去執行,別給自己找藉口,別說努力無用,你該做的,是好好想想你到底做過什麼!抱怨只會徒增浪費時間的砝碼,我希望從今天起,你會做出改變,活出自我。(本文摘自/妳那麼獨立,一定受了不少委屈吧:男人最常使的13種「渣」法。殺不死妳的,會讓妳更強。/任性出版)

10年定律:高IQ不再是成功捷徑

10年定律:高IQ不再是成功捷徑#努力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近年來,心理學家和認知科學家發現,IQ和成功之間的關係並不是那麼密切,如同前面提過的特曼教授的調查研究,芝加哥大學布魯姆教授針,對120個在各領域表現傑出者的研究,結論是每一位傑出者都經過10年到15年的努力,才到達職業、事業生涯的最高峰,這或許可以量化為「十年定律」或者「一萬小時定律」。披頭四 10年定律最佳代言所謂「十年定律」或者「一萬小時定律」就是成功來自10年或者10,000小時以上專注用心的練習,專注、用心的練習包括嚴師指導、關注和嚴謹的自律、自省的練習,用1天平均2小時專注用心地練習來算,10,000小時就是10~15年了。搖滾樂歷史上最成功的樂團披頭四(The Beatles),就是10,000小時定律的好例子,1957年,16歲的約翰藍儂(John Lennon)和朋友在英國利物浦組成樂團,15歲的保羅麥卡尼(Paul McCartney)和14歲的喬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先後加入,3個人都是吉他手,鼓手卻不固定,一直到1962年林哥史達(Ringo Starr)加入為鼓手。披頭四旋風 流傳半世紀從1957年開始,2、3年下來,披頭四不過是一群默默無聞的小夥子組成的搖滾樂團而已,但是從1962年開始出唱片,在歐洲巡迴演出,1964年到美國演出,轟動全球並引起「披頭四旋風」,擁有許多膾炙人口、流傳久遠的歌,如〈我要握你的手〉(I want to hold your hand)、〈蜜雪兒〉(Michelle)、〈嗨,裘〉(Hey Jude)、〈昨日〉(Yesterday)。半世紀以來,披頭四對流行音樂的影響非常龐大。我要強調的是最開始時披頭四得到一個機會,1960年8月,他們得到一紙在德國漢堡夜總會演出的合約,其實,那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機會,漢堡也算不上搖滾樂重鎮,賺的錢也不多,夜總會裡的環境和氣氛也不怎麼樣,聽眾也不懂得欣賞他們。1年半努力 演出1,200小時但是,他們在那裡1星期7天,每天5小時不停地演出,從1960年8月到1962年底,一共去了漢堡5次,第1次演出了106天,每天5小時以上,第2次92天,第3次48天,一共演出了172個小時,第4、第5次加起來有92小時的演出,他們在1年半之內一共演出了270天,1,200小時,1,200小時有多久?一個普通樂團從組成到解散也不一定會演出1,200小時,那就是不斷努力、不斷磨練。(本文摘自/公民課該學的事:從自己出發,和社會好好相處/時報出版)

想要超越 不生氣要爭氣

想要超越 不生氣要爭氣#努力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屏東東港是我出生成長的地方,小鎮的居民多以捕魚或務農為生。父母是小生意人,在我上小學前,父母在市場邊擺攤過日子,經多年打拚,好不容易在街上開1家小電器行,記憶中母親永遠是全家第1個起床、最後一個上床的人,她和父親每天工作15、6個小時。有錢賺不怕苦 賺錢不怕腳酸當我稍微長大懂事時,曾問父母,這樣無日夜的工作,不累嗎?他們用一句臺語諺語告訴我:「有錢賺不怕甘苦、賺錢不怕腳會酸……」,這些話是我對生意人最初的印象,雖然只是一間小店,記憶中父親每天仔細的記帳作帳,毫不馬虎,所有收支的費用,每1條帳目清清楚楚,耳濡目染,我承襲了父親的成本觀念。殺價不是排斥 只是怕吃虧身為長子,從小上學後,一有空就幫忙父母看店做生意,碰到顧客買東西殺價,總是不好意思,那時問父親:「為什麼每個顧客嫌我們東西賣的貴?何不把價錢訂低一點、賣便宜一點?」父親摸我的頭說:「憨囝仔,客人買東西殺價是正常的,因為買東西的人總是怕吃虧、怕被騙、怕買貴,不嫌1、2句不安心。」有了小時候和顧客交手經驗,在踏入社會到美商臺灣必治妥公司當業務代表,甚至後來創業,碰到客戶對我的產品或價格挑三撿四、努力找缺點時,我一點也不生氣,還會耐著性子站在對方立場,慢慢地解釋到對方可以接受為止,因為我知道,他不是排斥我或是我的商品,而是深怕吃虧。激將法 刺激向上向善父母親總是從早到晚忙著做生意,很少有多餘時間管教子女,這讓我養成獨立自主的個性,不管是在生活上或是課業上,以不讓父母操心為原則,而且看著父母努力打拚,改善家中經濟,得以從腳踏車代步換成騎摩托車,激勵我要努力讀書,希望將來能開汽車。我的父母教育程度不高,教養孩子的方式從頭到尾只會用「激將法」,所以不管我表現得多麼好,他們常常能找到親戚、朋友、鄰居中的某某某比我棒、比我行,來刺激我向上向善。(本文摘自/迎變:李成家正向成功思維與創業智慧分享 輯一 爭氣/大家健康雜誌) 

為了自由 你得賺錢

為了自由 你得賺錢#努力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話雖如此,想過得自由還是需要一定程度的金錢。尤其對天生窮人性格的我來說,「沒錢萬萬不能」這句話,是早已根深柢固、屹立不搖的信念。高中還沒念完我就下定決心,畢業後一定要馬上工作。印象中周圍的大人也這麼對我耳提面命。或許是因為我這個人意外的老實,對於這種話自然是照單全收。之後我先在故鄉的看板公司上班,後來搬到東京成為漫畫家。但中間我也從事過各種行業來賺得自己的溫飽。在決定要吃漫畫這行飯時,我鐵了心的把其他事業一次了結。畢竟要成為一位傑出的漫畫家,必須心無旁鶩。因此我事先存了半年的生活費,也向妻子說明:「我想辭掉工作,專心畫漫畫。」在徵得妻子的同意後,才一口氣放掉了手中所有工作,全心投入作畫。我生性節儉,對於奢侈品也沒有絲毫慾望,所以並沒有預留太多生活費,也做好了短期抗戰的準備。只不過這抗戰,真是滿苦的。現在回頭想想,如果沒結婚也沒有小孩的話,我大概可以繼續過那種苦日子一輩子吧。畢竟不管是多是少,我都能靠手上所有的錢好好活下去。最重要的原則,就是千萬不要和人借錢。吃的東西再廉價都沒關係,不管是「今天吃泡麵就好」還是「就簡單弄碗茶泡飯」,只要能果腹度日就行。雖說明天會怎樣沒人知道,我還是以堅持不向人借錢,為第一原則。因此即使生活困苦,我還是樂在其中。就算吃的是泡麵,只要配上有趣的電視節目,跟著大笑幾聲就是幸福。如果口袋裡有多幾個錢,就去競艇場試試手氣也不錯。總之,有錢的時候就自在享受,沒錢也有沒錢的自由快樂。(本文摘自/離群的勇氣/大是文化)

健康穩定的心理素質 林書豪嶄露頭角

健康穩定的心理素質 林書豪嶄露頭角#努力

台北時間11日紐約尼克隊在主場迎戰洛杉磯湖人,哈佛小子林書豪再次驚豔全場,他攻下生涯新高38分、並送出7助攻,比下湖人一哥布萊恩(Kobe Bryant)的34分,率領尼克隊拿下4連勝。林書豪的優異表現再度讓球迷瘋狂,不光是球技,他穩定健康的心理素質以及打球智慧,都讓人讚賞。(圖:林書豪受訪畫面,取自NBA官網)林書豪是流著台灣血統的亞裔美國人,雖然黃種人在體型、爆發力等方面比不上黑人,不過林書豪從小在美國的籃球環境歷練,加上他自身的努力以及積極正面的態度,造就他強烈的求勝心與穩固的心理素質,加上自己的技術、球場上敏銳的觀察力與細膩球風,克服不足之處,讓他打出一片天。林書豪之前在勇士隊發展聯盟(NBDL)打球時,就有教練稱讚他堅強的心理素質,不管遇到任何對手與情況,他都不會膽怯、退縮。雖然曾歷經被下放發展聯盟的過程,不過在經過更多比賽的磨練、改進以及自我突破後,讓現在的林書豪在NBA戰場展露頭角。林書豪還是得持續精進,才能穩穩的在NBA殿堂站住腳;而他的例子也許可以給亞洲、或台灣球員不少啟發,就是秉持努力、堅持的信念,培養積極正面的態度與心理,藉由觀察與訓練來增進自己打球的智慧、以及洞悉比賽的能力,或許往更高殿堂挑戰不再是夢想。※影片若遭移除請見諒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