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

越追求幸福 就越害怕不幸

越追求幸福 就越害怕不幸#知足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即使天天吃魚子醬,也會有膩的一天。大腦需要新的刺激和改變,才能感受到喜悅。假設一個第一次和新女友一起上市場買東西的男人,在發現對方喜歡吃煙燻火腿和松露豬肝腸後,每個週末都去買這些食物來討女友歡心。最遲到了第四週,回報他的只會是勉強擠出的應付笑容,而非發自內心的感動。即便發生極具影響力的重大事件,就長期來看也不太能改變人們的幸福感受。許多研究證實,在生命中產生關鍵作用的幸福衝擊,在不久後就會降到一般程度(相較之下,不幸福所帶來的影響,卻可能造成明顯的副作用)。例如中了高額樂透獎金的人,在過了十八個月後,並不會比沒中獎的人快樂。法國經濟學教授丹尼爾.寇恩(Daniel Cohen)說:「人類的適應力是非常強的,我們很快就能習慣新的生活狀態,即使是薪水上漲兩倍這類的好事也一樣。剛開始我們也許會很開心,因為我們未來將能負擔多玩兩週的度假費用。但是不消幾個月,這種轉變對我們來說就會變得平淡無奇,沒什麼特別了。」幸福就是這樣,始終只能短暫維持。不斷想要感受幸福也意味著,「永遠幸福快樂」的想法會是個巨大的挑戰,為了再度體驗幸福,生命中必須不斷出現讓人意想不到的正面變化。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菲利普.布里克曼(Philip Brickman)就將不斷渴求更多事物的情況比做跑步機。他認為,人們猶如踏在一台「享樂跑步機」上,我們永不止歇地跑著,卻始終停留在原地。在極樂感短暫飆升後,我們的幸福指數又回到了同樣的水平,重返它一直所在的位置。人們長期處在一種持續「自我優化」的狀態中。我們相信,一切都有可能變得更好。但在通往完美之路的過程中,我們會逐漸發現,我們永遠不可能臻於完美。人們越是努力追求幸福,體驗到的幸福就越少;越是算計成就,成就能帶給我們的快感就越少。幸福永遠帶著空虛的況味,一旦人們到達長期嚮往的終點時,下一個目標馬上就浮現眼前。就如耶穌會神父戴邁樂(Anthony de Mello)所說的:「幸福是隻蝴蝶,你要追逐牠時,總是追不到,一旦你坐下來,牠就會停在你的肩膀上。」因為人們深知幸福稍縱即逝,所以在經歷每一個美好的瞬間時也戒慎恐懼,擔心快樂的感受不久後就會再度消失無蹤。越追求幸福的人就會越害怕生命中的不幸,因為這些不順遂會擾亂他的計畫,危及那些美好又無憂無慮的生命時刻。(本文摘自/滿足:與其追尋幸福,不如學習如何知足/時報出版)

樂閱讀/追求最好的 不如選擇適合的

樂閱讀/追求最好的 不如選擇適合的#知足

世界上有很多人都有一種潛在的「病」,就是紅眼病。在他們眼中,別人的東西總是最好的、衣著打扮都是別人的漂亮、外國的月亮最圓。殊不知每個人、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發展軌跡,哪有好壞之分,只不過是適合不適合的問題。生活也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一切生活都值得好好去珍惜。任何一種生活都是生活,無論主觀選擇還是客觀安排,只要不是窮困、悲慘、不幸,只要是正常的生活總是有正負兩面。追求所謂「最好」的,不如選擇最合適的。有兩隻老虎,一隻在籠子裡,一隻在野地。在籠子裡的老虎三餐無憂,在外面的老虎自由自在。兩隻老虎經常交談。籠子裡的老虎總是羨慕外面老虎的自由,外面的老虎卻羨慕籠子裡的老虎安逸。一日,其中其中一隻老虎對另一隻老虎說:「我們來交換。」另一隻老虎同意了。於是,籠子裡的老虎走進了大自然,野地裡的老虎走進了籠子。從籠子裡走出來的老虎高高興興地在曠野裡奔跑;走進籠子的老虎也十分快樂,他再也不用為食物發愁。但不久後,兩隻老虎都死了。一隻是饑餓而死,一隻是憂鬱而死。從籠子中走出來的老虎獲得了自由,卻沒有捕食的本領;走進籠子的老虎獲得了安逸,卻沒有在狹小空間生活的心境。許多時候,人們往往對自己的幸福視若無睹,覺得別人的幸福很耀眼,卻不去想別人的幸福也許不適合自己;更不去想別人的幸福也許正是自己的墳墓。這個世界多彩多姿,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位置,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幸福,何必去羨慕別人?安心享受自己的生活,享受自己的幸福,才是快樂之道。(本文作者/黃亞男)(摘自/減法,打造成功人生的黃金法則/好的文化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