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行為

孩子拖拖拉拉、易分心⋯是「執行功能」出問題嗎?復健醫6招訓練

孩子拖拖拉拉、易分心⋯是「執行功能」出問題嗎?復健醫6招訓練#認知行為

在孩子成長發育過程中,爸媽常會聽到「執行功能」4個字,這代表孩子的認知程度和學習狀況,是否能夠良好地落實在行動上。《優活健康網》特邀復健科醫師、仁生復健科診所院長陳渝仁於專欄撰文解析,到底執行功能的強弱對孩子有何影響?孩子執行功能不佳又該怎麼辦?並提供家長能夠協助孩子的訓練方向。

你以為你「活得夠理性」?心理專家揭「 3大認知偏誤」1招正確判斷

你以為你「活得夠理性」?心理專家揭「 3大認知偏誤」1招正確判斷#認知行為

你是個理性的人嗎?多數人都認為理性的人理智又聰慧,很少為情感所困,總是可以做出最客觀、最正確的決定或選擇。然而,我們的生活中仍然充滿「認知偏誤」,即使是最理性的人恐怕也無法克服⋯《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分析客觀事實與主觀感受,對行為造成的影響,以及該如何做出最接近正確的判斷。

透過語音互動 可改善慢性背痛?

透過語音互動 可改善慢性背痛?#認知行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在美國,慢性疼痛患者的生活品質、身體活動,常受到限制,有時情況更比糖尿病、心臟病或其他癌症患者來得嚴重。目前治療慢性背痛,除了藥物治療,也有認知行為、適當放鬆、疼痛按摩等非藥物介入方式,可幫助緩解慢性疼痛、增加活動靈活度。慢性疼痛患者接受認知行為治療,雖然有效,但卻有些限制,像認知行為治療師數量不多,且大多集中在都市醫院,花費成本較高。病患也必須到醫療院所接受治療,耗費許多時間。因此患者配合度往往很低,普及性也不大。語音互動模式 節省人力、時間為了解決上述難題,治療人員開始發展語音互動模式,舉例來說,患者使用語音互動模式時,可以點選深呼吸療法,語音會播放相關音樂、動作指導。或者患者想點選按摩療法,語音也會播放按摩哪些部位、動作提醒等。雖然許多疼痛治療中心都有提供這類服務,但是卻沒有臨床試驗證明這種方式可以達到專人互動效果,也無法證明這樣做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可近性、普及性。語音模式、專人對談 都有助減輕疼痛近期《美國醫學會-內科學期刊》刊登一篇隨機研究,主要對象為125名慢性背痛患者。參與患者分為兩組,一組使用語音互動模式,在操作手冊、語音的指引下,患者按表操作,並記錄每週情況,治療師也會回饋,而接受傳統認知行為治療的患者,則每週與醫師會面,並由醫師紀錄整體改善情況。研究團隊以數字等級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評估患者疼痛強度,滿分為10分,分數越高,代表疼痛越強烈。研究顯示,經過3個月後,兩組疼痛程度都有減緩,語音互動組疼痛指數平均減少0.77,傳統組則減少0.84。而在身體功能、睡眠品質、心理方面等,兩組患者也都明顯改善,而語音互動組的退出率較低,這代表語音互動模式或可做為非藥物治療選項。人工智慧語音 有機會量身打造對話回應目前語音互動設計都是預設對話,比較無法量身打造對話內容。近幾年來,人工智慧技術越來越成熟,語音回覆內容說不定可以根據患者過去經驗、對話紀錄做調整。像軟體會記憶病患幾月幾日曾經打電話,因此就可以詢問這次疼痛是否比上次嚴重,也可以詢問患者,上次使用呼吸療法是否有效,並提出理想建議。甚至還可以與病歷紀錄結合,詢問病患上次處方藥物是否有效,有沒有什麼副作用等。相信未來會有更多類似臨床試驗成果陸續出爐。(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情緒差好不安 恐為病態焦慮

情緒差好不安 恐為病態焦慮#認知行為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不妨自我檢視一下:焦慮情緒已經影響日常生活了嗎?或總是冒出無中生有的焦慮嗎?簡單來說,如果壓力事件本身並不嚴重,但身心反應卻相當激烈,這就是病態的焦慮。病態焦慮會透過情緒、認知行為表現還有一個簡單的判斷原則:當焦慮已經讓你覺得每天都不舒服、什麼事情都做不好,那就要好好面對了。病態的焦慮,會透過情緒、認知、行為改變與身體症狀來表現,而且會放大負面感受,情緒變得焦躁不安。以下是病態焦慮的症狀:• 情緒症狀/極度的不安、情緒起伏過大、心情總是不平靜。• 認知思想症狀1) 認知症狀/注意力不集中、記性變差。2) 思考模式/災難化思考、以偏概全、自我挫敗、預設不好的後果等。• 行為改變症狀/不斷的逃避、坐立不安、來回踱步停不下來。• 身體症狀1) 不舒服、說不出原因的身體不適;影響個人日常生活。2) 與自律神經失調有關/心悸、胸悶、頭暈、頭痛、腸胃不適等。不舒服但檢查正常 都是病態焦慮在認知思想上,長期處於焦慮會引起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健忘、記性變差等。有的人思考模式會變得偏激,常有災難式思考,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老是往壞的地方想。」遇到一點小事就像天要塌下來,覺得「一切都完蛋了,沒希望了、活不下去了」。行為表現上會不斷逃避、坐立難安,卻又沒辦法展現具體行動去做些什麼,只是一味擔心。身體表現則是常常不舒服,偏偏怎麼檢查都是正常,這些都是病態的焦慮症狀。• 醫師小叮嚀/客觀來看,壓力事件並不嚴重、身體和情緒反應卻相當激烈時,就要提高警覺,千萬不要讓焦慮恣意增生、繼續擴大喔。(本文摘自/放輕鬆,不焦慮/心靈工坊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