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硬腦膜下血腫 症狀多樣易誤診

慢性硬腦膜下血腫 症狀多樣易誤診

2013/10/4(2022/3/15 18:7更新)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臨床症狀多樣化,容易使人聯想至其他疾病,因此在該領域又被稱作「大模仿家」,如有些人一側肢體逐漸乏力,很像腦瘤症狀;有些步履不穩、頭暈失衡,像小腦或腦幹缺氧中風;有些頭痛後昏迷,很像急性出血;有些失憶、行動遲緩表現,很像老年癡呆症,而這些病灶都會影響大腦皮質功能。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馮睿哲表示,慢性硬腦膜下血腫是外傷性疾病,好發於老年人、偶發於中壯年族群,另外在某些酗酒、藥癮或癲癇病患也相當常見。

頭部受到外力撞擊 血塊無法自行吸收即成血腫

腦膜是介於腦實質與頭骨間的組織,由外而內共分成硬腦膜、蜘蛛網膜和軟腦膜三層,硬腦膜在最外層,緊貼著頭骨,腦實質表面與硬腦膜間有許多供應養份的小動脈與回流的小靜脈,因此頭部外傷、腦部受到撞擊時,這些小血管被扯斷出血,在硬腦膜下腔形成血塊。

已形成的血塊,如果太大、直接壓迫到大腦,恐危及生命,須以手術摘除,若是較小的血塊則會被吸收;在某些病人中,這些血塊無法被吸收,經過溶解過程變成血水,即血腫,同時在它的內外形成內膜和外膜,隨著時間過去,裡面的血水越來越多,於是逐漸壓迫到大腦、形成臨床症狀,且因為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是逐漸變大的,所以它的臨床表現也相當多樣化。

大模仿家!症狀非單一且頭部外傷史不明 導致研判錯誤

馮醫師說明,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容易被誤診或延遲診斷的原因,主要是,它的臨床症狀非專一而多樣化,因此常常被診斷為其他內科疾病;此外,年紀大的病人,常問不出他們的頭部外傷病史,導致診斷延誤。

若是診斷太遲,可能會造成嚴重神經缺損,早期診斷加上手術治療,預後通常相當良好,因此馮睿哲醫師強調,在照顧頭部外傷病患時,隨時要注意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發生的可能性,才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