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對藥物 晚期大腸癌存活率逾五年

用對藥物 晚期大腸癌存活率逾五年

2010/9/21

55歲的S先生,肝臟轉移的大腸直腸癌第四期患者,估計最多活十八個月。五年前來到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接受大腸直腸癌團隊戴承正主任的治療,先施以標靶治療,三個月後發現腫瘤已縮小,遂以外科手術進行切除,之後再配合化學治療。六個月後再檢查,腫瘤已完全不見。後續定期追蹤狀況皆穩定且沒有轉移、復發,透過基因檢測對S先生進行回溯性分析,證實當初所使用的標靶及化療藥物組合,對其基因確實為有效反應。透過此一成功案例的基因檢測的回溯性分析,做為臨床治療上的實證,讓未來逐步走向個人化治療的大腸直腸癌,能夠提高其治癒率。

戴承正主任指出,目前大腸直腸癌是針對共9種代謝及修補基因及KRAS突變基因組合去進行檢測,S先生是以標靶藥物及5-氟尿嘧啶加上伊立替康的化療藥物進行治療,從檢查報告發現,他的ERCC1及XPD的修補基因皆為野生型,TS代謝基因為低表現量(低活性),且KRAS基因沒有突變,當初在選擇上確實是對S先生的基因相對有效的用藥。另一位肺部轉移的大腸直腸癌患者C先生,約二年前來求診於戴承正主任,因腫瘤已瀰漫至二邊的肺葉而無法開刀,標靶加上化學治療,腫瘤縮小後再以放射治療,最後檢查已完全看不到腫瘤。比對其基因檢測結果,當初的用藥選擇,對其基因確實有較高的反應,也是相當成功的治療案例。透過基因檢測去找到適合每個人用藥的個人化治療,是未來癌症治療的趨勢,可以對症下藥,得到較好的治療效果,也可減少患者不必要的開銷及醫療資源的浪費。

北醫大腸直腸癌團隊召集人魏柏立主任表示,多數肝臟轉移的大腸直腸癌患者,最初是無法藉由開刀切除轉移的腫瘤,但對於KRAS基因未突變的大腸直腸癌病患,使用標靶藥物合併傳統化療藥物,多數患者的腫瘤會縮小,使得手術可以進行,甚至完全切除而治癒。魏柏立主任進一步指出,根據2009年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研究證實,KRAS基因檢測能夠預測標靶治療在大腸直腸癌的效果,65%的大腸直腸癌患者其腫瘤內的KRAS基因若未突變,使用標靶藥物阻斷其表皮生長因子接受器,對其療效有很大的幫助。戴承正主任表示,五年前大腸癌晚期且合併轉移的五年存活率低於一成,而先以標靶搭配化療使腫瘤變小後再以手術切除,在當時也是先進突破的治療觀念。如今標靶加化療待腫瘤縮小後再開刀的治療方式已普遍運用在大腸直腸癌的治療上,其五年存活率也已提昇至超過三成。

北醫附設醫院邱仲峯副院長表示,世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因此同樣的治療方式在不同的癌症病人身上,卻可能有完全不同的效果。癌症治療沒有絕對性,臨床上患者對藥物反應的差異大多與基因有關,現在透過基因診斷測試,可以預知個別患者對醫療的可能反應,找出對每個人相對有效的治療方式進而對症下藥。有鑑於個人化治療的觀念日趨受到重視,北醫癌症醫院即將成立的基因定序中心,就是要積極導入癌症的「SMART智療」,讓更多癌症患者在治療上能夠多一項選擇,對症下藥少受苦。大腸直腸癌已非不可治癒的疾病,國人五年存活率仍低歐美,一來是台灣篩檢率較低,再者是對治療不夠積極。未來導入基因定序的個人化治療,減少治療上的錯誤嘗試,一次找到合適的方式對症下藥,讓病患少受苦,能夠讓患者願意積極接受治療。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