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腹痛、食慾差以為胃潰瘍⋯醫檢查竟已「胃癌晚期」

長期腹痛、食慾差以為胃潰瘍⋯醫檢查竟已「胃癌晚期」

2022/1/20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57歲許先生常感腹部悶痛與不適,肚子餓會痛、吃飽也痛,在每次服用胃藥後疼痛稍有舒緩因而不以為意,直到1年多前腹痛難耐,才驚覺不對勁,進一步就醫檢查後竟被診斷為晚期胃癌。

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陳立宗表示,胃癌排名為台灣癌症10大死因中第6名,初期症狀難以辨別,多數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且轉移性胃癌存活期中位數約僅1年,因此要如何延長患者存活期為首要治療目標。

亞洲胃癌3大致病因素
1. 老化:研究指出,中老年人罹患胃癌發生率增加。

2. 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國際癌症研究組織(WHO)已將幽門螺旋桿菌列為第一類致癌物質,若感染恐發展成胃炎,持續惡化就會引發胃癌前兆。

3. 飲食習慣不良:常常吃燒烤或醃漬物,或是新鮮蔬果攝取不足、缺乏維生素C的人,胃癌發生機率較高。

由於胃癌症狀多為非特定性,類似胃潰瘍、胃食道逆流等腸胃疾病,除非能儘早進行內視鏡檢查,早期發現十分困難,約有4成胃癌患者確診時癌細胞多已屬無法切除之局部晚期或轉移性胃癌。陳立宗指出,過往晚期胃癌仍以化學治療為唯一選擇,雖已有標靶藥物,但只適用於HER2陽性患者,其餘超過9成HER2陰性患者則不適用。

「免疫療法合併化療」突破存活期困境
但隨著癌症治療有眾多突破性的研究,陳立宗說明:「日前已正式核准免疫療法用於HER2陰性晚期胃癌治療,此治療選擇可突破存活期不到1年的困境。」相較於過去傳統治療方式多為直接攻擊癌細胞,免疫療法是經由喚醒自身免疫系統加以攻擊或消滅癌細胞,正被廣泛使用在許多癌症治療。

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免疫治療中心主任陳明晃補充:「免疫藥物除了可在第三線接力使用外,亦能在第一線與傳統化療藥物合併使用,有望使更多患者受惠。經最新臨床研究證實,有6成患者選擇免疫藥物後腫瘤明顯縮小,且中位存活期達約14個月。」除了可讓患者有較良好的長期疾病控制,並有效延長存活期,同時擁有較佳的生活品質。

減緩免疫療法副作用不適,成胃癌治療關鍵
陳明晃也提醒,患者選擇使用免疫藥物時,須注意副作用與相關器官的發炎反應息息相關,可能會出現噁心、睡眠後仍疲倦、呼吸困難、肌肉關節痠痛、無飢餓感、咳嗽或是腹瀉等不適症狀,因此在治療過程中須保持警覺,改善副作用帶來的不適感,成為了晚期胃癌治療順利走完療程的關鍵。

「胃癌好發族群大多為60歲以上之長者,但近年臨床觀察,30至40歲的患者也屢見不鮮,如何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更是當前面臨的課題。」陳明晃呼籲。也建議民眾平時應多注意健康飲食攝取,多吃蔬菜水果,少吃煙燻、醃漬食物;若持續出現腸胃不適症狀,如胃脹痛、消化不良、食慾差,甚至消瘦,應盡快就醫檢查,不可當作只是一般腸胃不適而輕忽,才是積極與正確治療的不二法門。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