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狩獵 激盪語言發展?

集體狩獵 激盪語言發展?

2016/9/25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與人類相似的動物近親,也就是靈長類(尤其是黑猩猩與我們的基因組成有98%的相同渡),不僅會為了進食、繁殖和養育等直接生理需求進行社交活動,牠們會一起玩、彼此梳毛、競爭打架、互相合作、彼此以聲音交流,而且在斷奶之後,甚至連成年之後也會繼續與自己的後代保持關係。

社交關係 超越直系家庭群組

大多數靈長類的社交關係超越直系家庭群組,顯然跟人類一樣,對靈長類來說,獨處也是不自然的,人類有種特殊的行為與其他靈長類不同,那就是集體狩獵,想當然耳,集體狩獵是種群體的社交經驗。

人類社會最初是狩獵採集社會

曾經有學者指出,集體打獵可能造成語言發展,人類學與考古學的證據相當支持人類社會最初是狩獵採集社會的想法,因此,人類喜歡將自己的社會與社交需求跟其他集體狩獵的物種比較,尤其是狼跟獅子。

物種生活方式 人類無法套用

但是,如果因為人類跟其他靈長類和打獵物種有這些基本相似,就宣稱獨處並不自然,那麼我們就必須放大視野,檢視物種的「生活方式」,獅群是由母獅來帶領,不過,若群體當中有新來的公獅,他則會殺死前任未成年的後代,我們可不會因為這種行為是「自然的」,就認為人類社會也能出現這種行為。

狼是高度群居的物種,但是他們的社交群體是完全以血緣關係來定奪,一群狼通常包括姊妹、他們的後代、和一位無血緣關係的公狼,如果我跟我的姊妹一起同居,屋子裡頭還有一名男人當我們的性伴侶,同時還是我們所有小孩的父親,那麼一定沒人會認為我們的關係是「自然的」。

追求社交 因為後代須長時間才能獨立

較多人支持的論點表示,人類的獨處稱不上自然,其實能以靈長類與集體打獵物種的習性作為科學根據,其實這論點當中還是有些道理,人類有想追求社交的生理需求,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我們的後代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獨立,要生存就要保護群體裡面比較沒有用處的弱小成員,為此便需要一定程度的社交互動。(本文摘自/艾倫‧狄波頓的人生學校:開始享受獨處/時報出版)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