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閱讀/將心比心 了解父母的苦心

樂閱讀/將心比心 了解父母的苦心

2014/7/4

壓力源:因為不良的溝通,而導致親子關係疏離。
化解法:求同存異,將心比心為對方著想。

家是最溫暖的避風港,每個人都渴望擁有幸福美滿的家庭、父母與親人的疼愛,但不是所有人都這麼幸運。有的人因為父母太過嚴厲、偏心、忙於工作無暇陪伴等,對他們懷有一種又愛又恨的矛盾心結,彼此的關係十分疏離。

在我國中時期,那個盛行打罵教育的年代,有位同學的父母很與眾不同,他們幾乎從不體罰小孩,也很少大聲斥責,而是用說教、手指敲頭的方式代替處罰。這樣的管教方式已經算是非常溫和,不會傷及小孩的自尊,沒想到卻造成我同學的罪惡感,他會對做錯事感到自責,隨時準備接受父母的責備。

長久下來,這份罪惡感變成了煩惱的根源,而長期的壓抑導致情感上的退縮,讓他非常畏懼雙親。直到現在,他若心煩或遇到無法解決的事,仍不敢讓父母知道,表面上裝得很快樂,其實內心十分苦悶。

父母管教孩子是天經地義的事,即使出發點是為了子女好,但最好的方式不是放任或嚴厲,而是不斷地鼓勵他們,因為過與不及都會造成負面的效果。曾在報上看過一則讀者投書,作者的母親極具掌控欲,無論她做任何事,母親都會懷疑質問,連同學與好友都說:「妳媽好像武則天喔,我才不敢打電話給妳,妳自己再跟我聯絡。」當然,有這麼一個嚴厲的母親,沒有同學敢去她家。

高三時,她發誓一定要考上外地的大學,逃離母親的掌控,過自己想過的生活。後來她如願以償,自由快樂的在外地唸書。忙碌的生活,讓她很少回家,慢慢地,和母親的距離愈來愈遠。她知道父母的養育之恩比天高,但她實在太害怕母親了,即使想化解心結,也不知從何做起,她感到非常困擾。

雖然父母有管教子女的義務,但手段不能太過極端,以免對孩子造成傷害,輕者形成自卑心理,嚴重者則叛逆不羈,變成社會中一顆不定時炸彈。愛之深,責之切。為人父母者,千萬要把握好管教的方向,除了給予基本的衣食住行外,更應該傾聽孩子的心聲,多用鼓勵代替責難,而不是漠視孩子的感受。子女與父母的代溝,不大可能一夕之間填平,想做到兩全其美,只有互換立場著想,找出雙方的共同點,也尊重彼此意見不同之處。

著名的CNN創辦人泰德.透納是美國最有錢的人之一,他為人寬厚,頭腦敏捷,是新聞界和娛樂圈的焦點人物。然而如此成功的他,每當被問及最遺憾的事,他總是難過地回答:「沒能做一個像樣的兒子。」泰德的父親是知名廣告商,與兒子在想法上有許多隔閡,兩人很難有意見一致的時候。知情者說,這對父子只要單獨在一起超過十分鐘,便會吵得不可開交,每次都搞得不歡而散。

那時年輕氣盛的泰德認為,有個性的人必須堅持自己的主張,即使面對親生父親也不例外。直到後來,雙方為了是否賣出一部分名下產業而徹底對立,正當人們觀望這對父子誰會占上風時,泰德的父親突然引彈自盡,雖說此舉並非完全與此事有關,至少也是因素之一。

泰德為此深受刺激,後悔不已。他深信如果沒有那麼激烈地爭論,以至於傷了父親的自尊,而是先把觀點放在一旁,慢慢用事實說服父親,也許他就不會死。自己能與商場的對手求同存異,為什麼對父親卻做不到?

求同存異是改善親子關係的好辦法,可以溝通心理情感,對彼此有更多的了解,進而將心比心,願意為對方著想。它不僅可以保有子女自以為是的一些優點,也能在兩者之間找到對雙方有利的地方。

英國劇作家蕭伯納說:「家是世界唯一的地方,在那裡人們的缺點與失敗被隱藏,但同時它也藏著甜蜜的愛。」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期盼,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的。千萬別怨恨你的父母,他們做任何決定的出發點都是為你好,如果你暫時無法化解心結,只要不放棄愛,未來就有希望。

【減壓小語】作家菲爾說:「家是情感的中心,我們心靈中最好的願望,都圍繞這個中心。」家是每個人的避風港,如果你仍矛盾、焦慮、恐懼、怨恨或罪惡,表示你沒有面對真正的自己。人世間的一切,都因親情而溫暖。

(本文作者/林慶昭)
(摘自/你有什麼好煩的?/哈林文化出版)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