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傷病克隆氏症 多次手術腸子越切越短

重大傷病克隆氏症 多次手術腸子越切越短

2012/6/9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一般人對克隆氏症很陌生,此症屬於嚴重的發炎性腸道疾病,病因不明,可能與自體免疫系統異常、遺傳基因有關。東方人罹病機率遠低於西方人,但近年發生率與盛行率普遍上升,推測與高脂、高糖的西化飲食有關;而環境衛生改善,致使腸道免疫系統在成人期之前少受衝擊,發展相對較少有關。此症造成患者身心折磨,影響生活、就學。一經確診,患者可申請重大傷病卡。

台中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說,患者發病時多是未滿廿歲的青少年。常見症狀是發燒、腹痛、腹瀉、血便,一般人的腸道光滑,可清楚看到透明黏膜後方的血管;克隆氏症患者的腸子因為長時間發炎、潰瘍,淋巴腺嚴重水腫,腸壁看似長滿鵝卵石。甚至因腸道阻塞,腸鏡無法經過,大便也無法通過導致腹部劇痛。

王輝明指出,隨病程進展,患者腸子逐漸潰爛、穿孔、阻塞,導致腹部嚴重絞痛、甚至排便時血流不止嚇得掛急診。由於國內醫師對克隆氏症較陌生,有患者被當成盲腸炎、懷疑是癌症。待術後切片結果出爐,才發現是克隆氏症。

王輝明說,過去沒有好的治療武器,患者若惡化為腸子潰爛、出血、穿孔、甚至嚴重阻塞,只好透過手術切除腸子。但手術只能治療症狀,即處理腸阻塞、潰爛等疾病併發症,並非治療疾病,甚至製造新的問題,「開刀本身會誘發發炎機制,使得手術位置日後又復發。」依國外研究,克隆氏症患者術後一年內復發率高達九成。平均術後三年多,患者因腸穿孔、阻塞、出血、潰爛等因素再度推進手術房,導致腸子越切越短。」

王輝明舉例,一般人腸子長度接近三公尺,克隆氏症患者經過多次手術,有的患者腸子剩下不到原來的一半,形成「短腸症」。患者因腸子過短,導致吸收不佳、營養不良,「這些十幾、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外觀比同年齡的人矮小,瘦骨如柴。既影響生活,出社會後也難找到理想工作。」

在治療選擇上,醫師優先進行內科治療,降低發炎造成的腸道破壞。藥物包含抗發炎藥物、類固醇、免疫調節藥物、生物製劑等。生物製劑去年納入健保給付,用於傳統治療無效的中度至重度克隆氏症患者,須經事前審查。健保給付後,為患者每年省下四十萬元的藥費。

王輝明提醒,若腹部絞痛、反覆腹瀉等類似腸躁症的症狀達到數個月,症狀時好時壞、無法改善,合併貧血或體重減輕,應尋求腸胃科評估克隆氏症的可能性。醫師會進行內視鏡等檢查,經切片確診,患者可申請重大傷病卡,並積極配合醫囑接受治療。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