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整合療法,病患有福氣

中西醫整合療法,病患有福氣

2010/10/8

中西醫協同戰略

如果一個西醫師從來沒有瞭解過中醫、沒有使用過中藥,他是否有資格說中醫藥會害人生病、讓人變成尿毒洗腎?中西醫乃至另類醫學又該如何攜手共創醫學界的新里程?

西醫好?還是中醫好?

或許我們曾經在媒體上看到「庸醫誤人」的例子,有時是西醫、有時是中醫,弄得大家生病時無所適從、不知如何是好?甚至兩者還互相攻訐指責,西醫說中醫不好,吃中藥會讓人腎功能壞掉!中醫也說西醫是偽科學,只知治表、不知其本……。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爭論而莫衷一是呢?我認為是「瞎子摸象」的結果。很多用中藥醫好的人並不會去給西醫看,所以西醫在臨床上看到的都是中醫失敗的案例,指責便由此而起;相同的道理,在西醫失敗的人才會去看中醫,所以中醫亦理所當然的為西醫下了負面的評論。無論何者,這些都流於「以偏概全」的桎梧之中。

不該斷言誰對!誰錯!

西醫的醫學教育在台灣其實非常完整,但因為西醫多由化學的角度來看待人體,所以某些基本的理論是否正確?值得商榷!相較於西醫,以往中醫醫學教育相對是缺乏而不足的,甚至早期台灣只有中國醫藥學院有中醫系,畢業後由於出路問題,又大多投入西醫的臨床領域中,因此造成受過完整醫學教育的中醫師嚴重不足。西醫也是一樣,即使沒有醫療糾紛,同樣一個學校、同一家醫院培訓完成的醫師,也有醫術好壞的差別。因此除了醫學種類的選擇之外,還需考量「人」的因素,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成立「中華民國另類醫學醫學會」,一定要求是衛生署所認可的中、西、牙醫師的原因,我們不希望商業行為與過度的包裝,造成社會大眾對另類醫學的誤解。

中西整合,病患有福氣

既然中、西醫學各有其利弊,如何整合中、西醫學運用在臨床治療患者,身為醫師的人一定要明瞭兩者各自的優缺點,再依照「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原則,使用其中一種或合併使用兩種不同的醫療模式,實踐「以患者為中心」的目標,並尋找對患者最有利的醫療方法。

「標本兼治」的行醫原則

從小我就是個過敏體質的小孩,經常性眨眼、過敏性鼻炎,天氣一變就咳嗽,每一兩個月就扁桃腺發炎一次,一緊張就拉肚子……;初中時,更因蕁麻疹發作,全身紅腫、奇癢無比,而在上課時被送到保健室。慢性結膜炎更是我的「青梅竹馬」,眼科醫師只會開類固醇及消炎的眼藥水給我,所謂「久病成良醫」,日後我還教患者把眼藥水放在冰箱冷藏後冰涼使用,效果更好!

上述這些症狀總是一再重現而無法治癒,而三十歲時,我的血壓即高過一百六十/九十,四十四歲的我就得了心肌梗塞;而我的父親四十一歲就中風,在在證實家族上的遺傳,確實對我影響甚鉅!

當然家族遺傳是造成我毛病眾多很重要的原因之一,但當我在尋找各種另類醫學方法治療我的心肌梗塞時,隨著心臟功能的恢復,漸漸的發現我的鼻子、氣管、眼睛、皮膚、大腸也都逐一地恢復健康;這時候我才頓悟到、這就是中醫「火剋金」的理論!

從小只知道去治療鼻子、氣管、眼睛、皮膚、大腸,卻不知道這些症狀只是其「標」、而非其「本」,因此治療效果一直很差!所幸心肌梗塞的發作,讓我了解身體真正病因的「根本」!古書所謂:「標本兼治」的精髓,從此深植於自己的腦海與行醫的過程中。我對患者的症狀與疾病懂得用多元角度的觀察,也繼而發現台灣像我這樣「火剋金」的患者實在太多了!所以我真正的希望「為人醫者」應以「標本兼治」的原則,以「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同理心,以「良相治國,良醫治病」做為終身職志。

病症觀點中西醫不同

台灣的中醫師分為幾大派:一是祖傳、家傳,再經過中醫師特考;二是正統中醫學系培訓而成的;另一種則是開放讓西醫修習中醫學分班,簡稱為「西學中」,可以在二年的學分完成後,比照中醫系透過中醫檢覈考試,取得中醫師執照;但這個門檻在五、六年前被封閉了。現在若想學中醫,唯有重新考中醫學院一途,如此一來,以往的西醫師無法窺究中醫之原貌,也無法瞭解什麼叫中醫理論和藥理概念;更何況使用中藥協同西藥治療疾病,當然也會令一些西醫師因而抵制中醫,直接阻礙了中醫的進步,也阻礙了病患與醫師同時能夠了解中西醫整合的優點,甚為可惜!

優勢互補更見發展

舉例來說,我遇過一個動完乳癌手術的患者,開刀的醫師告訴她:「妳的腫瘤已經變小了,所以不用做化療。」可是腫瘤科醫師卻說:「希望妳做六次的化療,因為如果妳不做化療,五年的存活率是六十%,但如果妳做化療的話,五年的存活率會提高到七十四%。」

中西醫整合借鏡日本

在日本,西藥和中藥可以開在同一個處方箋上(日本稱中醫為「漢方醫學」),也就是由同一個醫師在同一個時間、對同一個患者同時處方中藥和西藥,且可同時服用,因為唯有醫師才能瞭解西藥和中藥藥物成分究竟會有相乘的效果?或是互相砥觸的效果?

中西藥可否同時服用?

西(中)醫經常患者說:你原來服用的中(西)藥,要和我開給您服用的西(中)藥,間隔1-2小時服用,真的是如此嗎?我在臨床醫療中也經常有患者這樣問我:「中、西藥可否同時服用」?

我反問他們:「維他命C(西藥)」和「橘子(中藥)」可否同時吃?他們回答:「可以」,我再問:「維他命C」和「壞掉的橘子」可否同時吃?他們回答:「不可以」,我再問:「維他命C」和「壞掉的橘子」可否分開吃?他們又回答:「不可以」。因為「壞掉的橘子」不可以吃。所以重點不是中、西藥可同時服用或一定需要分開服用,而是這些中藥或者西藥是不是適合這位患者服用。所以,當醫師在說:「中、西藥應否同時或分開服用」時,應該考量的是醫師對另外一類型的藥物種類與療效,是否真正的了解。而不是隨口說一句:「中、西藥要間隔一到兩小時服用」。

就像「鋼琴(西樂器)」與「二胡(中樂器)」可否同時演奏,如果鋼琴演奏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而二胡拉的是「王昭君」,當然不可同時演奏,如果「鋼琴」與「二胡」同時演奏「王昭君」,當然可以同時演奏,重點是兩者是否演奏相同的曲目,如果各奏各的調,當然兩個樂器不能同時演奏,如果演奏的是同一個曲調,那同時演奏又有何仿。也就是說如果中、西藥都是適合這個患者的頻率,此時中、西藥一起服用當然是可以的,何況中、西藥物能互補所短,對治療患者疾病更為有效。就好像交響樂團多種樂器,同時演奏同一個曲目又有何仿。何況多種樂器共同演奏,更能發揮這個曲目的效果。
因為我們為患者篩選出的中、西藥都是符合患者身體的頻率,因此當然可以同時服用。

以病患為中心才是好醫生

國家衛生研究院院內研究業務處張前處長曾表示:「中西醫整合,應該由同一個醫師來執行,才不至於在同時使用中西藥時,無法顧及藥物之間互補之功能及單方面藥物不足之處。只是國內同時瞭解、研究、使用中西藥物的醫師甚少,又,礙於法令,同一個醫師,不允許同時處方中西藥;造成同時使用中西醫藥物來治療患者的醫師太少,這是我國醫藥上極需改進的地方。」可喜的是,台灣醫療界已漸漸覺醒。自二OO六年起,行政院衛生署開始致力為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搭起溝通對話的橋樑,並舉辦中西醫整合相關議題之論壇,希望能推動中西醫學整合,並提出其合作的具體可行方案;混沌之際露出了一絲曙光,令人深切期盼。

國內外全力推動整合醫學

①行政院衛生署長侯勝茂於二OO六年十月三十一日出版之「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對話論壇專輯」的推薦序中指出:「衛生署將二OO六年訂為『台灣傳統醫藥成果貢獻國際啟動年』,以期能與國際接軌,另並寬列經費,大力推動現代醫學與傳統醫學之交流,冀能取長補短,以便為中西醫搭起溝通對話的橋樑,達成不論何種醫療形式,均以病患為中心之醫療。」

②二OO六年世界衛生日,衛生署發表「通力合作,增進健康」之「從開啟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對話的啟動與機制」文中,特別提到自二OO四~二OO七年,衛生署陸續委託中華醫藥促進基金會執行「落實WHO傳統醫藥與現代醫藥全球策略──中西醫整合全人照顧模式之探索研究」,在過去兩年該計畫已完成七場系列論壇,往後兩年將再舉辦八場。每場次論壇均依不同議題,分別邀請各醫學院中西醫藥界專家學者研究討論,針對中西醫藥術語的異同、台灣中西醫的整合、西醫診斷併用中醫辨證及教育現況等議題展開對話,進而提出具體可行的合作方案。

③世界衛生組織WHO於二OO二年五月二十六日發表之「二OO二~二OO五年傳統醫藥全球策略」中,建請全球一百八十餘個國家,將傳統醫藥納入該國的醫療政策,並整合於其醫療體系之中。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